

智者遇缘修境 2024年08月04日
法音开示·最新
我们学佛人在一个坏的环境中,其实并不是一个坏事情,让师父来讲,越是有对境,你就越容易修,恶劣的环境反而更能锻炼你的心。一个好环境、一个舒服的环境中是修炼不出金刚道心的。佛陀为了解脱生死之道,他放弃了尊贵的王子生活,如果佛陀2500年前不舍得放弃皇室生活,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现在伟大的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。所以,你们在修行中觉受到环境的苦,认为环境让你很苦啊,不想忍受的时候,你们就要想一想,你是愿意受一时的苦,让自己坚定地修下去,还是愿意一直这么苦下去?你吃不了苦,不能解脱出来,一世一世地轮回,你不就会一直苦下去吗?
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,遇到环境苦一点有什么关系了?忍一忍就过去了。你们想想师父,师父为了继续弘扬佛法,师父在国外容易吗?其实很不容易啊,不容易师父也要继续,你们比起师父,你们还觉得苦吗?你们已经是好太多了,所以不要没有出息啊。真修之人,逢苦不忧。环境不好,在心里告诉自己,当下正是修行
2024-08-04 23:22:24
5529次阅读
学佛明理,修心养性(一) 2024年08月05日
法音开示·最新
我们做人要懂道理,学佛法要懂佛理。做人不懂道理,很多事情做不好;学习佛法不懂佛理,很多事情做出来会有业障。小朋友不懂道理,他就不知道什么是对错,所以为什么三岁的小孩就要送到幼儿园?就是让他们从小开始学习,道理要一点点学,学到一点知识,他们就懂一点道理;不学习知识,什么都不懂。实际上跟你们学习佛法是一样的,你们今天学到一点佛法,你就多懂一点佛理;你们天天学佛法,你把佛法吃透悟透,把佛法理论弄明白,你还有业障吗?你懂得了万事有因果,你还会无知无畏吗?不会了。所以学习佛法要先弄清楚佛的理论,这跟你们在人间学习做人是一个道理,读书就是为了多学习一点知识,多懂一点做人的道理。以前的人,没有钱就不让孩子读书了,后来很多人,他没钱借钱也要让孩子多读书,因为他们发现,读书多的人,他们的知识面广;知识面广,命运就不一样,你懂的知识多一点,你的工作就会好一点。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,知识改变命运,所以近几年很多家
2024-08-05 22:42:41
6061次阅读
学佛明理,修心养性(二) 2024年08月06日
法音开示·最新
学习佛法就是为了明白宇宙中的因果定律,明白了因果定律,你就懂得人生的道理,学佛明理,讲的就是理解宇宙的真谛。假如我们一点佛法都不懂,遇到灾祸以为是自己倒霉而已,那是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它是有因果存在。师父昨天讲过,万事有因果。你今天跟老公或者老婆吵架,你们肯定在这之前已经有过很多次矛盾,所以积压到今天它就爆发出来了,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而生。很多事情的发生,你看到果已经出来了,你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,你就顺着这个果去观察,你一定能找到它的原因。打比方说,你这两天牙疼,你要找到让你牙疼的原因,你去看过医生才知道,是牙龈发炎了。为什么会发炎啊?因为你不注意口腔卫生,加上你又吃了辣椒,所以你牙疼的果就出现了。你现在知道了这个原因,你一定会注意口腔清洁,你想吃辣椒的时候,你就会有所顾虑,你不敢多吃了。你不找原因,不明白这个道理,你后面还会出现第二次、第三次牙疼。
所以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佛都要明理
2024-08-06 23:51:52
5435次阅读
真心即觉真 2024年08月07日
法音开示·最新
我们在人间做人,要拿出真心。你帮助佛友,你是在用真心帮助他,人家能感受到;你敷衍别人,别人同样也能感受到,只不过别人不讲出来。实修的人,他用的就是真心,真心修行的人很容易开悟,即觉悟真谛。有些人他拿出生命修行,他们勇猛精进修行,这样的弟子肯定会得到师父气场的护持。你们想想看,师父弘法是不是用生命弘法啊?师父用生命弘法,你们不拿出真心修行,你们就对不起师父啊。单拿图腾来讲,师父每周都要消耗一定的气场和能量去给那些打进电话的人看图腾,所以每次看完图腾,师父的色身是最累的,这就是为什么助念团的人每周六要给师父助念的原因。为什么师父每次都能看见他们很多人来看师父?这就是当你真心做一个事情的时候,你同样能得到加持啊。听不懂了?表面看,弟子是在给师父护法,实际上,弟子能得到师父对他们修行及慧命上更多的护持啊。为什么有些人他越发心,他的慧命越多,他修行越精进,他自己能感受到他各方面越来越好了,师父告诉你
2024-08-07 23:06:43
6026次阅读
读《心经》,体悟人生真谛(一) 2024年08月08日
法音开示·最新
知尽一切幻,离尽一切境。能看破生死的人,就是理解了生死之义,所以才会无有恐怖;不理解生死之义的人,他会对生死产生恐惧的心理。所以师父一直让你们多读《心经》,菩萨在《心经》里面都已经告诉我们了,“乃至无老死。亦无老死尽。”这句话就已经告诉我们,人是没有生灭的,“亦无老死尽”,人是不会死的。
师父上次跟你们讲到知幻即离,你知道人生如同梦境一样虚幻,就要让自己离开这个幻境。“哎呀,人间看着很真实啊”,记住,你眼睛所看到的都是虚幻的,如梦如幻啊。人就像蝼蚁一样,每天忙忙碌碌,到最后什么都是空的,所以人生如梦,人生又如幻。如梦,就是在梦里什么都有,很开心啊,醒来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,假的就是空的。你们在人间忙活了大半辈子,到最后是不是一场空啊?如幻,就是指人们见闻觉知的一切事物都是幻化的。虚幻指的是假有非实,你眼睛看到的都是假的,假的就是虚幻的,它并不是真实,所以叫假有非实——都是空的。就连我们的身体
2024-08-08 23:14:43
5481次阅读
读《心经》,体悟人生真谛(二) 2024年08月09日
法音开示·最新
我们在人间要学会亦无所得,就是在人间不要贪,不要想着这个我想要得到,那个我也想要得到,要亦无所得。要学会舍,舍掉烦恼,得到快乐;舍掉贪欲,得到自在。佛告诉我们人有四相,“得、失、取、舍”四相。得、失二相,对修菩萨的人而言,如果继续修,则能得涅槃而失去生死,就是说如果你努力修菩萨的境界,你以后能得到涅槃的境界,从而脱离生死之境。但如果你在修行中懈怠或退失修行的道心,则得生死而失去涅槃,这句话就是说你在修行中懈怠或者退失修行的信心,你就会进入生死轮回当中,从而失去了涅槃的机会,你无法进入涅槃之境地。那么取、舍二相,是对凡夫和修小乘佛法的人而言。小乘佛法修的是灭生死之谛,修小乘的人厌恶生死,他们也懂得修解脱,入涅槃,脱离生死轮回,只不过修小乘的人,他对普度众生没有太多的想法,就像你们有些人,不愿意走出去度人是一个道理。而修大乘的人,他行的是菩萨道,因为菩萨要救众生离苦得乐
2024-08-09 22:06:13
6150次阅读
六根、六识、六境 2024年08月10日
法音开示·最新
何为六根?六根就是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何为六识?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即为六识。比如,眼根能生眼识,眼睛看到的,就是你对外面的眼识。耳根能生耳识,耳朵听到的一切声音,叫耳识。比方说,同事在单位讲你坏话,这种话你肯定不要去听的,因为你一听心里就生气了,你生气就是因为你被别人讲的话污染到了你的心。鼻根能生鼻识,鼻子闻到的气味,比方说,你走到垃圾场旁边,闻到臭气熏天的气味,这是鼻识。舌根能生舌识,舌头品尝到的味道,今天吃到美味的食物,这是你舌头所接触到的一种感觉,叫舌识。意根能生意识,意就是思维意识。你脑子里动来动去,这是你的意识在动,你脑子里想到好的,你的意识就是好的;你脑子里想到坏的,你的意识就是肮脏的。
六根是我们人身体上的六种感觉器官,六根对应的是六尘,眼睛能看见一些事物,耳朵能听到外面的声音,鼻子能闻到一切气味,舌头能感觉到酸甜苦辣咸,意就是能知一切法的意识,因为意根接触一切
2024-08-10 20:47:46
5326次阅读
知行合一修佛道 2024年08月11日
法音开示·最新
有人问师父,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尽快开悟?师父讲修行方面的开示还少吗?六波罗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和般若,这是你们修心的秘诀,每一度都是让你们开悟的。想想看,你们修到了今天,你们又做到了多少啊?佛法讲了这么长时间,关键是要实践修行,从实践中体悟修行的道理。修行的佛理你弄懂了,你还怕开悟不了吗?菩萨会骂人吗?菩萨会贪瞋痴慢疑吗?菩萨会生出种种不正之心吗?不会啊。菩萨没有我们人的劣根性,菩萨的心很纯洁。我们知道菩萨的心很纯洁,菩萨也没有人身上的劣根性,那你就要对照自己,一点点把身上的毛病修掉。很多人学不好佛法的原因就是佛理看了很多,也听了很多,但是他真正拿出来实践的却很少,这就是知道做不到。
佛法最主要的就是知行合一。你想开悟佛法,佛说的理论你要验证出来,你不去验证佛讲的话,你怎么领悟里面的含义呢?师父举个例子,你知道念小房子好,你知道小房子能超度亡人,你家里也有需要超度的亡人,但你就
2024-08-11 21:23:36
5705次阅读
破愚开智,破邪立正 2024年08月12日
法音开示·最新
我们人不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,为什么讲是自我?因为我们人的心理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。我看到的就认为是对的,我听到的就以为是对的,这个自我认为、自我以为全部都是建立在他能接受的范围内,一旦超出他理解的范围:“这不可能吧?”当他接受不了的时候,说明这个事情已经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范围。所以一个人活在自我的世界,我以为、我认为、我想……这些都是以“我”为中心啊,我认为这个事情是这样的,我以为事实不是这样的……很多人犯错,把事情做错、把某个事物理解错,就是因为他是以自我为中心。他把所有的事物会出现的结果、会发生的可能性,全部放在他能接受的范围内,一旦超出他理解的范围,他就觉得很不可思议,“啊,我以为那个事情是这样的”,结果呢?结果事情不是他以为的那样,结果不是他想的那样,他就理解不了了。就像很多人做着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,结果倒霉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出现,他不反思自己啊。“我明明做的是对的,为什么菩萨不保
2024-08-12 21:37:32
5637次阅读
无念即是功,无相即是德(一) 2024年08月13日
法音开示·最新
无念即是功,无相即是德。今天你帮助别人,你有求还是无求,有念还是无念,这要看你的心。有求有念就是希望自己付出的能得到回报。打比方说,你在单位里帮助同事,你希望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帮助你,这叫有念,你是有相地付出,你的念头不是空的。你付出一分,要看到一分回报;你付出十分,要看到十分回报,这种就是我们讲的“施恩图报”。我今天帮了你,以后我在工作中你也要帮助我,哪天你没有看到预期的结果,你的烦恼就来了,因为你有所期待,你有念啊,你的念头没有空掉,你对自己的付出期望有一定的回报,你已经著相了。
在现代化的时代,很多人缘分的改变就是因为他抱以期待。我对他好,他也应该对我好;我帮助了他,他要回报我,一旦这个结果不是他预期的,就会出现缘分上的改变。师父告诉你们,我们做任何利他的行为,要以无念的心为之。我帮他就帮他了,帮过就过去了,要无念,没有任何念头,我付出就付出了,无念地付出是有功德的。你今天去度人没
2024-08-13 22:30:41
5704次阅读